发布时间:2025-07-05 23:29:40 来源:专欲难成网 作者:娱乐
南强大爱丨郭鹤年:商界传奇书写“百姓”初心
来源:厦门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文、华人图 | 袁星雨、企业缪陈、家马京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处综合整理
放眼世界商贾,西亚他一人身兼“两王”,首富先是郭鹤享有“亚洲糖王”的美誉,后来又有“酒店大王”之称,年年可谓个中翘楚,出资可他的亿美元事业还不仅限于此,北京国贸大厦、展北香港《南华早报》、贸项目香港无线电视,华人这些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企业品牌,背后都有他的家马京国身影。他创建了一个庞大的西亚商业王国,也创造了无数的奇迹,还心系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慷慨捐资1亿元马币支持主楼群建设……他可能是最广为人知的马来西亚华人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杰出的华人企业家、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先生。
01
年少创业 亚洲糖王
郭鹤年,祖籍中国福建福州,1923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他的父亲郭钦鉴14岁时便漂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谋生,经过数年努力奋斗,创办了以经营大米、大豆和白糖为业务的东升公司,家境日益富裕。得益于此,身为家中幼子的郭鹤年自小就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眼界得到很大的拓展。
郭鹤年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学成毕业后,回到家中协助父亲经营家中白糖及米粮生意。1948年,郭鹤年在新加坡创办了主营轮船航运的船务公司,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商业之路。公司创办不久,郭钦鉴不幸病故。郭家经过深思熟虑和审慎研讨后,决定把家产整合起来,组建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并推荐博学多才的郭鹤年担任公司董事长。就这样,年仅25岁的郭鹤年接过重担,成为家族“掌门人”征战商海、带领公司名震四方。
年轻时的郭鹤年不过,正当家族生意蒸蒸日上时,战争打乱了企业发展节奏,为了减少对公司业务的影响,郭鹤年选择低调赴英国留学。这期间,郭鹤年学习了先进的管理理念,接触到了期货交易,并对全球糖业贸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1957年,马来西亚脱离英国独立,郭鹤年意识到,马来西亚急需找到一种不依赖进口的产品,来使本国经济走上独立自主发展道路。于是他在回到马来西亚后,立刻决定全资投入炼糖业,并建起大马第一所炼糖厂——马来西亚制糖公司。
在20世纪70年代,郭氏家族每年控制的食糖总量高达15万吨,占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市场的80%,以及国际糖业市场份额的10%,“亚洲糖王”就此诞生。
02
运筹帷幄 踔厉奋发
在挖到了糖业这第一桶金之后,郭鹤年并没有止步。他踌躇满志,在生意场上四面出击。借助于世界和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良机,靠着与政府、工商业界融洽相处的良好氛围,郭鹤年全面扩展着他的经营领域。
郭鹤年先后创办了面粉厂、食油公司、饲料加工厂、采石厂、玻璃厂和矿厂等多个企业。他在香港成立万通贸易公司,将食糖销往中国和东南亚市场,还在新加坡成立LEO船务公司。1971年,他投入1亿马币,在新加坡创建首间豪华酒店,取名为“香格里拉”。这个寓意“世外桃源”极富浪漫色彩之名的酒店一经推出,立刻吸引了一大批人,郭鹤年从此在酒店业一发不可收拾,组建起属于自己的全球性酒店网络,香格里拉酒店遍及马来西亚、中国、斐济、泰国、缅甸、沙特阿拉伯等,成为郭鹤年庞大商业帝国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除“亚洲糖王”、“酒店大王”外,郭鹤年还曾获封过“传媒大亨”的称号。1988年,郭氏集团以20亿港元收购香港电视有限公司31.1%的股权,成为公司最大股东。此后又斥资26.5亿港元收购香港影响力最大的英文报刊《南华早报》。
回望成功之路,郭鹤年总能捕捉到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热点,几乎每一个10年,他都会进军一个新的领域,不断地扩充他的商业帝国。过人的胆识、杰出的才能、敏锐的眼光、超强的判断力和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人企业家杰出代表。随着千亿帝国的逐步建立,郭鹤年开始成为各大富豪榜单的常客,并常年稳居华人富豪前十位。连续十余年成为马来西亚首富。
03
心系祖国 回馈桑梓
郭鹤年曾经说过,自己的心是分成两瓣的,一半牵系着他生长的马来西亚,一半牵系着血脉上的祖国——中国。他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的意义,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早在1973年,郭鹤年就曾经帮中国解决了30万吨食糖的燃眉之急,并在期货市场上为国家赚到了四五百万美金的外汇。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当时许多国外投资者对国内市场信心不足,不敢轻易来华投资。郭鹤年却是个例外,他看到了中国的巨大潜力,更为身为华人而骄傲,“我越听人说中国落后,越觉得有朝一日中国会让世界刮目相看。我必须要助我的中国同胞一臂之力”。鲜为人知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投资中国大陆的马来西亚企业家正是郭鹤年。
1984年,国家决定在北京修建国际贸易中心,当时愿意接手的美日财团给出了非常高的报价、并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导致项目建设陷入搁置。郭鹤年听说后,拍案而起,立即做出投资决定,“咱们要争志气,不要给外面人瞧不起咱们中国人,这个事情,应该咱们中国人自己来做。”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这一决定遭到了部分人的不解,郭鹤年说:“花大笔钱不要紧,我存1亿多美金在盘谷银行,就是等这种(回报祖国的)机会。”他尽心尽力周转资金,出资5亿美元发展北京国贸项目,这是当时外资在中国的最大一笔投资,也是北京最早的CBD建筑,现在早已成为首都核心地段的地标式建筑。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众多投资者们对香港金融市场踟蹰不前,郭鹤年却多次公开表达他对回归后的香港充满信心。后来当金融风暴狂扫亚洲时,郭鹤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决不撤资,为中国战胜金融危机赢得时间。
04
大爱崇善 和光同尘
“只要我还有能力贡献,我就不能歇息”,郭鹤年不喜抛头露面,不爱宣传招摇,也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生活节俭简朴,作风平易近人,却对公益慈善事业心怀大爱,尤其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郭鹤年曾说:“人生在世,有两件事要做的:首先要刻苦工作,努力奋斗,安排家庭的生活;同时,也要帮助一些在教育上有需要的人们。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和进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创建,不仅是中国公立大学走向海外办学的先行者,而且是一个世纪以来嘉庚精神感恩文化的实践成果;既是厦大人对校主陈嘉庚先生创业之地的历史性回馈,也是厦门大学对南洋侨乡的庄严承诺。这一盛事赢得了东南亚侨界普遍赞誉,包括郭鹤年在内的海外侨贤踊跃捐资,慷慨助力,竭尽所能为马来西亚分校添砖加瓦。2013年,郭鹤年捐资马币1亿元(按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1.6亿元),用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主楼——图书馆大楼的建设,令人感动的是,他特别要求将这幢大楼命名为“百姓大楼”(People’s Great Hall),希望以此传承嘉庚精神,“激发更多人士参与支持厦大马来西亚分校的事业发展”。
时光飞逝、初心不改,已是耋耄之年的郭鹤年,以一颗善良之心行走于世,以一腔热忱为祖国竭诚奉献,他以不辜负每个机会、不虚度每寸光阴的工作态度,谦虚努力、身体力行,终成就了跨时代、跨行业、跨国界的伟大成功,也树起一面伟大华人企业家的光辉旗帜。
相关文章